地调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编制与服务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5-08-19

  为及时有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果断决策,率先启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编制,大力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集成和转化应用,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聚焦国家战略

瞄准重大需求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均已上升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要求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则体现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四方面。国务院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主要任务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然而,京津冀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活动断裂分布广,地震活动频繁;山区存在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采矿塌陷问题突出;平原区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和生态退化,“三废”排放和大量农药化肥施用等造成了较严重的水土污染。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长江中上游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岩溶塌陷等灾害为主,长江下游以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污染等问题为主。地质安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水土与生态问题深深影响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好国土资源优势,又处理好重大地质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成为实施两大国家战略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及时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动作为,聚焦两大国家战略,瞄准战略实施对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需求,在2014年6月和2014年12月,先后启动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和《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编制,以期为战略实施在地质工作方面提供规划建议、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精心组织策划

通力协作编制

  编制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时间紧,任务重。除了精心组织策划,编制组的通力协作也为两大图集的成功编制提供了保障,展现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做好编图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编图总体思路,确定图件内容,拟订编图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表。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按照“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的要求,在系统梳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和长江经济带已有地质矿产、土地、能源、海洋、地下水、环境、生态、灾害等专业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数百份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系统总结,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不同需求进行编制。

  两大图集的成功编制,是多单位、多专业人员综合研究、联合攻关、凝聚创新的结晶。《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由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牵头,联合了包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及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国土资源厅(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近20家单位,历经7个多月的奋斗而成。《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编制技术牵头单位为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来自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的2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了强大的图集编制组,在短短100天内完成了图集编制。

  

创新成果表达

提供多元服务

  为了将专业性较强的地质调查资料转化成政府管理和决策部门能够看得懂、用得上的成果产品,在图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多次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汇报,努力从“用户”角度思考,不断创新图件编制思路,反复调整和修改图件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将深奥的地质调查专业成果“翻译”成政府部门能够看得懂的图件和文字,增强图件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提高社会化服务的针对性。

  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他们在收集分析已有数百份涉及区域资源与环境领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基础背景和规划应用两类图件。基础背景类图件重点反映土地资源类型、土壤和地下水质量、活动断裂与地震分布、地热和矿产资源分布、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等国土资源本底特征。规划应用图件是京津冀图集的最大亮点,针对城镇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宏观决策和区域规划参考意见。

  长江经济带图集编制时,编制组进一步创新编制思路,直接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和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聚焦五个服务方向,分别编制相应图件。一是城镇与基础设施规划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根据国土开发强度和城镇化地区分布,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活动断裂、江海岸侵蚀淤积等重大地质问题,提出城镇与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建议。二是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需要考虑的能源与资源潜力。重点反映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分布、地热资源分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潜力、金属矿产资源分布、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地下水资源分布等。三是耕地保护和管理需要重视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背景。反映土地有益元素分布、土壤类型分布、耕地分布,进行土地环境质量综合分区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区,提出平原丘陵区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建议。四是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状况。反映区域地貌、生态用地分布、生态敏感区分布、平原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提出国土分类保护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五是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条件。反映滩涂后备土地资源潜力、海域矿产资源、海域滨海湿地、海域水深地形等。

  为了使图集能够及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两份图集均及时报送中央领导和国务院领导。以京津冀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为基础编制完成的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报告,呈送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为划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承载空间提供了重要依据;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及时报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拟订“十三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提供了基础决策参考。

  

不断深化认识

持续提供支撑

  图集编制期间正逢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实施“九大计划”的战略构想之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要实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国家和区域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重大工程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支撑服务,为科学划定三条“红线”、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检测预警提供基础依据。通过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两份图集的编制,广大地质调查人员更加深刻理解了局党组的战略意图,思想认识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产生了“要我改变”到“我要改变”的飞跃。服务理念也有了变化,改变以前单纯填图提高覆盖率的做法,更加注重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工程和项目论证时,自觉地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预期成果和服务成效。

  京津冀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将重点围绕“三条红线”划定、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地质安全保障、重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控等方面部署开展调查,逐步构建完善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及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建立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根据计划,2015年,编制组将提交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河北渤海新区沿海地带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议报告;2017年,提出京津唐、京张、冀中南城市群等重点城市规划与边界划定建议,张承生态功能区、白洋淀、衡水湖等生态敏感区生态红线划定地学建议;2020年,提出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重要环境地质防控对策建议,完成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和重点地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融合大数据的地质信息平台。

  长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以长三角经济区、皖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为重点工作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探索大流域和后工业化时期地质工作模式,为“三线”划定、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及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基础支撑。根据计划,2015年,编制组将提交江苏宜兴市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提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提交嘉兴、丹阳、苏州等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城市开发边界线划定提供依据,加大江苏沿海、长株潭等重要经济区地质调查成果综合集成,为区域规划提供支撑;2017年,提交沿海、沿长江、沿高铁重点城镇和重大工程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提出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建议,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建议专题成果;2020年,提交鄱阳湖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等5个城市群地质调查成果,提交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成果,提出防治对策建议,提交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和太湖等生态敏感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成果,提出生态敏感区红线划定保护与修复建议。(杜边)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国务院办公厅:矿业权出让交易将纳入统一平台体系

来源:中国矿业网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5-8-18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提出,整合分散设立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平台,在统一的平台体系上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依法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高效规范运行,积极有序推进其他公共资源交易纳入统一平台体系。

  《方案》提出,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对于促进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各地在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中暴露出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剧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亟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以解决。而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利于防止公共资源交易碎片化,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操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

  《方案》提出,整合工作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转变职能、创新监管,统筹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整合目标是:2016年6月底前,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2017年6月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其他公共资源进入统一平台进行交易,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为此,《方案》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有序整合资源,包括整合平台层级、信息系统、场所资源和专家资源;二是统一规则体系,即完善管理规则、开展规则清理;三是完善运行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共享,强化服务功能;四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转变监督方式,创新监管体制;五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督促落实,强化实施保障。

  《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有序推进整合工作。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工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交通部、水利部、商务部、卫计委、国资委、税务总局、林业局、国管局、铁路局、民航局等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导和协调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适时开展试点示范。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我国矿业行业还要“冷”多久

来源:中国矿业网   出处:中国矿业报网   时间:2015-08-12

  7月,既是高温酷暑天气的开始,又是相关部门晾晒“成绩单”之时。然而,对正处于寒冬期的中国矿业行业来说,今年7月的持续高温非但没有给其带来一丝“热意”,反而随着相关数据的发布,让其感受到了彻骨的寒冷。

  据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采矿业增加值仅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实现利润总额下降幅度近60%。但这还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矿业行业已处于开始回升的最低谷。

  “考虑到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其他经济体又不能接起中国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的接力棒,中国矿业行业至少到2017年才可能出现复苏。”在近日与北京国际矿业城举行的中矿开源矿业产业并购基金启动仪式上,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的一番分析,给似乎看到曙光的中国矿业行业又蒙上了一丝阴影。

  国内矿业持续走低

  可以说,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矿业行业先自煤炭行业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以来,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迅速在其他行业引起连锁反应,即便是最被看好、多年来十分坚挺的黄金,也低挡不住下滑的趋势“跌跌不休”到了接近成本价。

  否极泰来,最坏的时候也往往是好的开端。然而,我国矿业行业虽然经过了近3年来的持续下滑和深度调整,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转机的迹象。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发的《地质调查动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新一轮调整与优化升级,中国对众多矿产品需求的增速明显下滑,有的甚至出现需求总量下降。受此影响,全球矿业已连续4年呈现出下行态势,有的矿种,如金、银、铝、铅、锌价格,已然接近或达到其平均生产成本,如果价格继续大幅下跌,整个产业都将面临风险;另一些矿种,如铜、镍、锡价格,则继续下行,震幅仍然较大。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1~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2%,比1~5月份增幅下降0.1个百分点。1~6月份采矿业主营业务收入26058.6亿元,同比下降15.4%。

  而作为行业晴雨表的固定投资也在继续下降。 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5261亿元,同比下降7.7%,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此外,与采矿业相关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幅略有收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降幅扩大,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幅扩大。

  至于采矿业的利润总额,今年上半年几乎也是“全军覆没”,除非金属行业尚能确保“城门不失”外,其他行业利润降幅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441.8亿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1~5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1~6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396.1亿元,同比下降58.8%。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个行业下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200.4亿元,同比下降6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628.9亿元,同比下降68.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总额186.4亿元,同比下降47.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总额213.9亿元,同比下降17.4%;非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总额165.5亿元,同比增长4.6%。

  而现实情况似乎比官方公布的数字更严峻。中国矿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煤炭企业不仅限产压产,而且还采取了停产放假的“应急”措施。河南禹州矿区的一些资源整合煤矿,尽管当地政府已准许复工技改,但没有一家愿意开工。即便是前些年一直正常生产的国有煤矿,今年下半年以来,因为亏损严重,也开始纷纷主动停产放假。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据了解,今年以来,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这些产煤大省,原煤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众多煤矿的停产放假。

  煤炭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和煤炭货款拖欠额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煤炭企业入不敷出,煤矿工人工资下降明显,一些煤矿甚至开始拖欠职工工资。

  与煤炭行业“难兄难弟”的钢铁行业,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有着“煤城钢都”之称的辽宁本溪市,今年以来,除本钢下属的铁矿石企业外,其余众多的铁矿石企业均因亏损严重而被迫停产。

  位于山东境内一央企下属的矿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就开始出现亏损,每生产一吨铁精粉要亏损100多元。因为是国有企业,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职工就业,才不得不硬撑着生产。

  “我们采取了优化采选工艺、节能降耗、减薪等多种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但因开采方式和铁矿石品位制约,注定还要亏损。如果这种情形迟迟不能扭转,我们迟早也要停产放假。”该负责人无奈地说。

  全球矿业继续趋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实,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依托其他新的经济体来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然而,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的“换挡”期间,却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担当起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旺盛的重任。全球经济增速结构性放缓,美国经济仍在复苏调整,欧元区和东南亚经济也面临着动荡风险。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了全球矿业行业的持续走冷。

  据《地质调查动态》显示,截至2015年5月,全球矿业活动指数(PAI)已跌至41点,达到近3年的最低位;SNL金属指数价格也几乎下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矿业市值近半年有所回升,但远不及去年同期。全球矿业继续呈现出趋冷态势,尚未出现好转迹象。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然而,当前的矿业形势让许多矿业公司的负责人甚至一些业内专家都产生了悲观情绪。“当前的矿业到了最低点了吗”、“矿业何时才能复苏”,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业内人士在各个场合交流的主题就是最好的佐证。

  《地质调查动态》分析说,当前全球矿业形势依旧严峻,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受整体经济形势周期性波动、下行压力影响。这是一种内在规律,难以改变。二是矿产品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所致。前些年的矿产品价格高涨,导致众多矿山扩能扩产,产能释放与需求冲高后下降导致了供过于求。三是人为因素影响。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也是“信心经济”,信心不足、预期悲观往往带来市场上供需的虚假信息,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

  矿产品价格是矿业市场的风向标,直接决定着未来的矿业走势。但当前的矿产品价格同样不给力。据了解,全球目前的重要矿产品价格接近平均生产成本,走势继续分化。2015年上半年,LME黄金现货价格在1200美元/盎司上下波动,这也是目前全球黄金生产商的边际生产成本。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下挫,到2015年3月份,我国进口铁矿均价已降至67.03美元/吨,连续15个月下滑。4月10日,更是跌至最低点,为46.84美元/吨。高盛分析师称,2015年铁矿石价格预计降至每吨52美元,较此前预期下调了18%。高盛对明后两年的价格预期分别为每吨44和40美元,相较此前预测的价格也下调了约30%。花旗研究报告则认为,因中国需求下滑、全球多家铁矿石巨头逆势扩张,铁矿石价格最低将跌至30美元/吨。花旗预计2015年铁矿石供大于求的规模将超过1.1亿吨,其中6800万吨产能过剩是由力拓造成的。这必然导致铁矿石价格的继续下行。而铜、镍、锡价格,则延续了2011年以来下行的走势,继续走低,且振幅较大。

  至于另一大矿业的主力煤炭,前景也是一片黯淡,煤炭价格仍然在低位徘徊,上升动力不足。动力煤市场虽然在6月份实现了年内首次触底反弹,但后因终端需求支撑乏力,弱势维稳。尽管每年的7、8月份是传统的迎峰度夏用煤高峰期,但短期内工业用电需求仍难显著回升,再考虑到水电出力增多和清洁能源的替代效应,预计后期国内市场将处于一个较长的底部震荡过程。

  全球矿业的趋冷和业内人士对短期矿业形势的不看好,直接导致了全球能源矿产与固体矿产公司并购双双下滑。《地质调查动态》认为,根据伍德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2015年前4个月全球油气并购交易数量显著下滑。1~4月平均每月发生交易数量大约20宗,相比而言,去年年底的月交易数量为30~50宗。月油气交易数额几乎都在100亿美元以下,与去年12月的200亿美元相比大幅下跌。但发生在4月的由壳牌公司斥资800多亿美元收购BG公司的一宗大交易,刷新了多项纪录,创全球单月度交易金额的15年新高。

  从全球矿业并购来看,据SNL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共发生24宗并购,与2014年第四季度的43宗和第三季度的52宗相比,有所下降。总金额为46.7亿美元,与2014年第四季度基本持平。同往年一样,今年上半年的矿业并购活动仍然主要集中在金、铜等少数矿种上。如Mubadala Development公司以大约20亿美元价格收购了AUX Canada公司。AUX Canada公司是一家金矿服务公司,其资产主要包括位于哥伦比亚的La Bodega金矿。

  覆巢之下无完卵。全球矿业形势的持续走低和矿业并购数量的大幅下降,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矿业企业的并购热情。据了解,当前尽管海外许多矿业公司市值严重缩水,有的已经资不抵债,但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抄底并购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既有矿业公司自身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而很难实现并购的因素,更有对矿业市场信心不足,不敢轻易冒险的原因。

  隆冬逼近春乍现

  冬天来了,春天必将不远。如四季轮回一样,处在寒冬中的中国矿业也必将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全球矿业包括中国矿业在内,现在属理性回归阶段,但从长远看,中国矿业还有很多发展机会。”北京市律师协会自然资源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雨仁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栾政明认为,当前非洲、中亚等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大量基础设施需要建设,而中国包括稀土、钨、钼、石墨等在内的矿产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未来几年,中国矿业肯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地质调查动态》指出,从当前矿业公司的发展处境来看,仍旧十分艰难。正如今年上半年德勤公司发布的《2015年矿业趋势追踪》研究报告所述,矿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地缘政治动荡、成本上涨、矿石品位下降、融资渠道普遍匮乏等是当前全球矿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从长远来看,在互联网经济盛行、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大调整、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带动下,全球经济终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矿业走出困境或许为期不远。

  “随着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兴起,未来2~3年全球矿业可望走出低迷。”《地质调查动态》认为,从全球经济的整个发展形势来看,各大经济体都在推出自己的振兴经济计划,其中包括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按照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为2至4年计算,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亿至4000亿元左右,预计将拉动GDP增速0.2至0.3个百分点。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将涵盖44亿人口,GDP规模逾20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落实阶段,投资低迷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即将拉开序幕。同时,欧洲、日本也在推出基础设施投资或援助计划。种种迹象表明,在全球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兴起,以及印度、印尼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2~3年全球矿业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达到或超过上一轮顶峰的可能性不大。

  “未来数年,尽管全球有望形成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但是其推进速度及深度很可能不及前十年的中国,矿产资源领域的繁荣程度也不太可能达到前几年的顶峰。”《地质调查动态》特别指出,要突出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加快地质调查工作结构性调整,加强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调查与评价,加强与新型工业化密切相关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地质调查动态》还特别提醒,矿资产价格已接近底部,但海外矿资产收购仍需谨慎。一方面,在当前外部大环境下,市场流动性并不宽裕,并购所需的资金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当前矿业处于相对底部,并不是说矿业马上就要反弹,海外优质资产抄到底后,还需大量的资金维护,需做好长远投资打算。而且,大型公司剥离出来的资产并不见得就是优质资产,需要加以仔细甄别,并购需谨慎。建议加强对海外优质矿资产的找寻、筛选与地质资源经济综合评估,降低海外并购风险。

  “当前全球矿业资产严重缩水,既是全球矿业市场优化整合的有利时机,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抄底并购的绝佳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必须慎之又慎。”对此,王家华给出了建议:“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必须抱团取暖,强强联合,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团队优势,选择成熟项目,兼顾短期和中长期项目,分段分矿种进行。”。(王琼杰)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我国煤炭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有哪些优势?

来源:中国矿业网   出处:中国煤炭网   时间:2015-08-11

  优势一

  我国煤炭企业拥有煤矿开发建设能力,包括大型露天矿、超千米深部井工矿(立井、斜井、平硐)的开发建设经验和技术装备实力。

  优势二

  我国煤炭企业拥有组织大中小各类现代化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能力,包括能够掌握运用世界领先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采掘通运技术装备进行生产,无人工作面也在试验中。

  优势三

  我国拥有高中低端煤机制造能力,特别是大型露天矿、千万吨井工矿的生产装备和安全监控装备、调度通信装备、办公自动化装备等目前已几乎全部实现国产化。

  优势四

  我国煤炭企业已完全拥有煤炭洗选加工的强大能力,包括煤炭洗选装备制造能够国产化,并有能力组织大型洗选厂的建设与生产。

  优势五

  我国煤炭企业已掌握煤基产业链的综合开发能力,特别是拥有大型煤电、煤化工、煤电铝和铁路、港口、物流、房地产等建设、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具有煤基产业链结构集群开发建设和组织运营的强大实力。

  优势六

      我国煤炭企业拥有“走出去”国际化运营的能力和基础条件,已初步积累了去国外进行煤炭开发和商贸的经验,拥有各类煤矿的管理经验和建设队伍。(牛克洪)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产品分论坛精彩前瞻

来源:矿会办    出处:矿会办   日期:2015-08-05

  一、矿产品市场形势与展望论坛

  2014年以来,全球矿产品市场跌宕起伏,石油、铁矿石价格跌幅最深。同时,铜、白银、钾矿和铅的价格也呈现下跌趋势。但是,一些专家仍看好大宗商品的长期走势。总的来看,全球矿业仍处深度调整阶段,呈现出“四期叠加”特征(即矿业复苏酝酿期、技术创新孕育期、矿业管理政策调整博弈期和能源资源治理结构的改革期相叠加)。 2015年将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矿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仍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热点。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产品市场形势与展望分论坛将邀请彭博(Bloomberg)全球金属与矿业研究部主管和中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专家对矿产品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及投资趋势进行分析和权威解读。同时将邀请美国驻华使馆能源部代表介绍清洁煤技术与应用,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和多伦多枫叶银行(Scotia Bank)的代表分析铜、锌、铝等有色金属的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

  二、铁矿石论坛

  当前铁矿石定价正处在历史的转折期,国内外市场均普遍呈现疲软势头。国内钢铁行业应借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出去。从长远来看,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推进,必将对钢材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我国钢材的出口,同时有利于钢企的转型与发展。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铁矿石专题分论坛将以座谈形式举办,邀请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英国商品研究所(CRU GROUP)国际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执行官约翰•约翰逊 (John Johnson)主持该论坛。 将邀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颖生和国际著名能源金属与采矿业研究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公司(Wood Mackenzie)的铁矿石与钢铁顾问专家就铁矿石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价格走势进行权威解读, 同时将有钢铁企业的代表现场进行经验分享。

  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承办方赴西部矿业考察交流

来源: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出处: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日期:2015-08-05

  企业文化部讯(张梦茹)  7月23日,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组成的5人考察组赴西部矿业考察交流,介绍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筹备情况、听取公司往届参会人员对大会的意见与建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规划科技处调研员李艳琴陪同考察。西部矿业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希宏,股份公司副总裁、总地质师李义邦及往届参会代表出席交流座谈。   座谈会上,西部矿业集团公司战略投资部地质工程师郭学忠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经营情况,讲解了西矿的特色及亮点。为更好地促使矿业大会向好发展,公司往届参会代表谈了近几年参加矿业大会的感受并提出了真诚的意见建议。潘希宏表示,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自举办以来便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参与,成为具有较高水准、参与度广、认可度高的多边国际性合作平台,其对中国矿业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 作为参会方,西部矿业通过矿业大会交流了经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朋友,获益匪浅且倍感荣幸。同时就矿业大会在信息交流、商机发现及专业领域的探讨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及建议。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综合处处长杨学军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后表示,大家所提的意见建议是宝贵的、真诚的,对大会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承办方一定会认真梳理、积极采纳。同时,杨学军建议双方今后多加强联系与沟通,共享资源。西部矿业要充分利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这个高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专业探讨,并对公司进行宣传,达到双赢的效果。

  据悉,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10月20-23日在天津举办。

  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我国西部矿区成矿理论和探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中国矿业网   出处:中国选矿技术网   时间:2015-07-30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接替基地,也是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主战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联手11家单位、历时近十年,在青藏高原及邻区、东天山、秦祁昆、西南三江等地开展的《重要矿产成矿系列综合信息预测方法》研究,创立了一套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理论和方法体系,研发和完善了三套具独立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在示范区(带)取得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该项目成果在2014年度地质调查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加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加快西部矿产资源勘查, 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包括了新疆、西藏、青海、宁夏、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内蒙古等11个省区,土地面积大约占了全国的70%,人口约3亿,仅占全国人口的23%。西部地区地处高寒山区、戈壁荒漠,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矿产资源总体勘查开发利用程度低,存在规模小、经营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如,西北地区主要矿产的采选回收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个百分点。资源勘探开发程度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如靠近中部地区的云南、广西、四川、陕西等省区的资源开发和勘查程度就较高,而位于更西部的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则比较低。加快西部矿产资源勘查,加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找矿突破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我国西部地区地跨多个构造成矿域,地体拼贴、洋陆转换、壳幔交换等地质作用复杂,成矿地质条件独特,资源潜力巨大;但主要成矿区带地质工作程度偏低,需要将我国自己创建的成矿系列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特色的、高效的预测理论和技术方法,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此,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支撑项目分别设立《中国西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及示范研究》和《西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课题,长期、联合资助开展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和勘查评价技术及示范研究。《重要矿产成矿系列综合信息预测方法》成果是这两个课题的共同研究成果。

  

围绕我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难点,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围绕我国西部地质研究程度极低地区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难点,项目组130余人历经十余年的科技攻关,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一是创立了一套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为西部地区矿产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项目以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成矿系列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三大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基础编图、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的建立、矿产定位定量预测等三大预测工作,形成了区域成矿区带(含远景区)、预测靶区、预测资源量等三类预测成果。方法的核心内容包括:基于矿床成矿系列矿床式建立预测模型,基于成矿系列“缺位预测”及地质异常“类比求异”理论的预测评价技术,适用于勘查区预测评价的“模型导向—综合信息定位—三维信息平台预测”方法,“独立目标图层空间信息综合”的预测方法,区域综合信息解释模型建立方法,区域成矿系列建造构造预测底图编图方法;可视化条件下三维地质建模及深部矿产预测方法技术。

  方法体系探索和实现了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与矿产勘查多元信息预测的有机结合,建立了以成矿系列为纽带的矿产模型驱动—区域构造建造分析—综合信息定量预测一体化的矿产预测方法流程,首创性地提出了基于构造环境分析编制矿床成矿系列建造构造预测底图,提出和发展了独立目标图层空间信息综合预测方法的核心技术,开发了数字矿床模型,实现了三维立体预测,属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升级和研发了三套功能强大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矿产资源预测评价软件系统,填补了矿产预测自动化领域的空白,显著提升了我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升级了矿产资源评价软件——MRAS系统。开发了数字矿床模型,实现了ES与GIS结合下多元成矿信息识别和提取、预测区自动化圈定、勘查靶区自动优选、资源量定量估算。该软件系统成为国家“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大专项指定专用预测和评价软件之一,于2008年获得了著作权,目前已拥有数千家软件用户。

  研发了我国首个专门用于大比例尺矿区尺度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软件——MinEsoft系统,专门为大比例尺矿产勘查服务。研发了矿产勘查数据库管理、三维地表建模与海量数字高程模型晕渲图自动绘制及地质体建模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地质块段法、截面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等国际通用的储量估算方法集成,实现了三维空间分析、重磁三维反演、勘查地球化学数据空间分析等矿产三维预测功能。该软件于2010年获得著作权,关键技术获得两项专利。

  升级了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分析软件——MORPAS系统。开发了二维经验模分解和模糊证据权非线性致矿信息提取与集成技术,实现了成矿信息的提取、识别、转换和综合。

  三是提出了西部地区4个重要成矿区带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矿床成矿系列等的若干新认识,新厘定多个矿床类型,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矿产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了三维立体预测示范。

  在秦祁昆成矿域,通过深入研究,将秦祁昆成矿域显生宙以来的地质构造演化划分为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及陆块形成等五个发展阶段;指出祁漫塔格地区是秦祁昆中央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构造结”(不同方向构造带的交织造成大量成矿物质的聚集的地带);新厘定了示范区内数个矿床类型,包括:马元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白干湖、小柳沟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锡、钼)矿、布仑口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代家庄、下拉地热水沉积型铅锌矿、东昆仑中部隆起区的块状硫化物铜钴矿以及大场造山带构造剪切带型金矿等。

  在冈底斯成矿带,研究厘定了造弧作用起止时间(早中侏罗世,直至晚白垩世);识别出了雅鲁藏布江洋壳于早—中侏罗世向北俯冲消减的岛弧型斑岩铜金成矿作用;确定了旁多—松多印支褶皱带、冈底斯成矿带的地质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阶段;在冈底斯成矿带内识别出3个重要的成矿事件:晚古生代的被动陆缘裂谷系海底喷流成矿事件、早—中侏罗世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成矿事件(直接导致了雄村铜金矿的发现、勘探和突破)、冈底斯成矿带北带古新世—始新世与斑岩—矽卡岩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钼铅锌金银成矿事件(典型矿床如甲玛铜多金属矿)。

  在东天山成矿带,应用三维预测理论,建立了彩霞山铅锌矿立体找矿模型,指导了深部预测与勘查,实现了找矿勘查的三维立体预测示范,并在同一成矿带预测新发现了同类型的宏源铅锌矿床。

  在重点示范区重新厘定了58个矿床成矿系列、96个矿床成矿亚系列。研究成果为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和区域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意义重大。

  四是建立了示范区的典型矿床数据库和矿产地评价数据库,对甲玛式铜多金属矿、雅满苏式铁矿、彩霞山式铅锌矿等17个典型矿床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预测模型,共圈定354个铜、金、铅锌、铁、稀土等重要矿种的成矿远景区,通过定量估算,科学地预测了西部地区的重要矿产的资源潜力。

  五是经工程验证,在所预测的找矿远景区或靶区内取得找矿重大突破,找矿成效显著。

  如,项目组最新研究确定了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铜矿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紧密共生的找矿思路。在这一找矿思路的指导下,预测了甲玛铜多金属矿深部具有巨大找矿前景,建立了新的矿床模型,经钻孔验证,证实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属于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新提交(331+332+333)级资源量铜245.4万吨,钼16.53万吨,金83吨,银4918吨,铅40.2万吨,锌20.4万吨。

  在东天山彩霞山铅锌矿示范了三维预测,预测了深部潜力,经过对矿区Ⅲ、Ⅳ号脉的2个深部靶区进行钻探验证,在深部新发现了规模大、延深稳定的隐伏矿脉群。在与彩霞山同一构造带的预测靶区验证中,新发现了宏源铅锌矿,在深部发现厚大矿体。根据建立的黄山式铜镍矿的找矿模型,圈定了坡北铜镍找矿远景区,钻探验证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本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并非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是与生产单位产学研紧密相结合,把理论应用于指导实践。

  项目组与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和第一地质大队、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生产单位密切合作。在资源所唐菊兴研究员提出的 “斑岩+矽卡岩+角岩+推滑覆构造控岩控矿模式”的基础上,指导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深部厚大矽卡岩型钼(铜)矿体和深部斑岩型钼(铜)矿体的重大发现。此外,在新疆彩霞山铅锌矿、陕西马元铅锌矿、西藏雄村铜金矿等的找矿突破中,项目组也成功地实现了研究成果科技转化,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国家调整西部地区矿业经济产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贡献。

  项目圈定的预测区,成功引导了社会资金投入,增强了示范区的地质找矿成功率,间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研发的三套预测软件系统被全国地质、煤炭、核工业、有色、冶金、化工等行业近两千家用户广为使用。形成的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为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国土资源部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危机矿产办等项目提供了理论及方法技术支撑,保证了国家、部门矿产资源评价、勘查工程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组还培训了一大批一线矿产勘查技术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次,受课人员达2000余人次。培养了博士后2名,博士12名,硕士20余名,国家八部委百千万人才3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省部级先进工作者2名,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地质科技奖2名。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全球最大金属交易所宣布接受人民币为质押货币

来源:中国矿业网   出处: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5-07-30

  中国日报网7月28日电(信莲)据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28日报道,中国国内股市可能陷入了动荡,但该国的货币人民币似乎正在一往无前地渗透进全球金融系统。

  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将接受人民币作为银行和经纪商在该平台交易的质押品,这是人民币全球化进程中迈出的最新一步。伦敦金属交易所去年的交易额为15万亿美元,目前该交易所接受的质押货币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圆。

  伦敦金属交易所清算业务首席执行长斯潘纳(Trevor Spanner)称,在大宗商品领域开始提供人民币计价服务绝对有意义。他称,人民币正在逐步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货币之一。

  虽然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举措基本上是一个技术性变动,但这对人民币来说则是又一个里程碑。

  据支付服务提供商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系统SWIFT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的数据,人民币目前是第五大国际收支货币,而一年前人民币排在第七位。

  英国央行周一的调查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的六个月,伦敦的人民币结算额增长25%,而同期其他货币结算额平均下降了8%。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系列大宗商品需求的主要推动因素,中国在金属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去年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Co., Limited,简称:香港交易所)为某些工业金属推出了人民币计价期货合约,同时伦敦金属交易所与两家中国公司签署了探索扩大人民币使用方式的协议。伦敦金属交易所为香港交易所所有。

  今年6月,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Co., Ltd)将成为参与设定黄金价格每日流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据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中国和印度在争夺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宝座。

  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所取得的这一进展正值近日中国股市持续震荡、投资者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态度趋于谨慎之际。相比美元、欧元和英镑,国际支付中人民币的使用比例仍然很小。

  总部位于英国的批发市场经纪人协会(Wholesale Markets Brokers Association)主席克拉克(David Clark)说,全球人民币交易基础设施正在落实,但只有当人民币能够与美元、欧元及其他外币自由兑换时,人民币交易量才能真正起飞。

  他说,人民币对于全球金融来说越来越重要。但人民币何时才能完全自由兑换还不得而知。

  尽管如此,包括伦敦在内的很多重要金融中心正竞相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

总部位于伦敦的外汇交易平台ParFX首席执行长马库斯(Dan Marcus)说,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和跨境支付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他说,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上的崛起可能是自1999年欧元推出以来货币交易领域最重大的发展;10年后人民币将对主要货币发起挑战。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