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

---全国地勘基金发展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4-12-25

  截至2013年末,中央和省两级地质勘查基金累计总规模达437亿元,投资矿产勘查项目7145个,新发现矿产地1107处。记者从12月23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基金联动工作会议上获悉,全国地勘基金总体规模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壮大和增强,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与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协调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的第4个年头。4年来,中央和省两级地勘基金管理机构深入落实《意见》要求,不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沟通联系,积极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部署,继续坚持着力加强重点矿种、重要成矿区带前期勘查,发挥引导拉动社会资金的政策调控功能,在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促进地质找矿突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截至2013年末,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中央和省两级地质勘查基金累计总规模达437亿元,实际投资421.07亿元。两级地勘基金总规模较2012年增长8.7%,实际投资增长20.17%。2013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363.82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30.2亿元,全国地勘基金投入75.4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总投入的20.73%和矿产勘查财政投入的57.92%,是财政资金投入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地勘基金地质找矿成果十分丰硕。截至2013年末,累计投资矿产勘查项目7145个,新发现矿产地110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485处,中型矿产地622处。大营提交了国内最大、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矿床,四川攀枝花铁矿整装勘查区普查项目资源量大幅度增加,铁矿、伴生TiO2、V2O5均达超大型规模。另外贵州省务正道铝土矿整装勘查,新疆若羌县坡北镍矿,青海省格尔木夏日哈木铜镍矿,青海省多才玛多金属矿孔莫陇、茶曲怕、多才玛三个矿段,江西省浮梁县朱溪外围铜多金属矿找矿,安徽省庐江县小包庄铁矿普查项目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2014年,中央地勘基金中心全面加强项目实施过程、施工质量和找矿成果的监管与跟踪管理,对“煤铀兼探”、单矿种找矿试点、整装勘查区以及江西省铀铜钨矿重点突破区等项目加强组织协调,继续部署了“旁站式”监理和“产学研”综合研究课题,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赴野外现场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据统计,全国年内申报项目预算8.6亿元,共有94个在建项目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完成钻探工作量22.7万米,新发现大型矿产地4处、中型矿产地4处,取得了可喜的找矿成果。

  不知不觉中,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已走过了7个年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与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协调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也已发布实施了4年。

  “4年来,中央和省两级地勘基金管理机构深入落实《指导意见》的要求,不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沟通联系,连续召开了4届地勘基金联动工作会议,编印了3个年度的《全国地质勘查基金情况通报》,并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加强工作协调配合。”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颇感欣慰地说。2013年,全国地质勘查基金管理机构积极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部署,继续坚持着力加强重点矿种、重要成矿区带前期勘查,发挥引导拉动社会资金的政策调控功能,平稳发展,在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促进地质找矿突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地勘基金发展壮大

  历经7年来的磨炼,全国地勘基金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找矿成果不断凸显,已成为财政资金投入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矿业报记者从12月23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基金联动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全国地勘基金经过7年来的发展,总体规模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壮大和增强。截至2013年末,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中央和省两级地质勘查基金累计总规模达437亿元,实际投资421.07亿元。两级地勘基金总规模较2012年增长8.7%,实际投资增长20.17%。2013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363.82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30.2亿元。全国地勘基金投入75.4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总投入的20.73%和矿产勘查财政投入的57.92%。

  全国地勘基金矿产勘查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13年末,全国地勘基金累计投资矿产勘查项目7145个,新发现矿产地110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485处,中型矿产地622处。大营提交了国内最大、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矿床,四川攀枝花铁矿整装勘查区普查项目资源量大幅度增加,铁矿、伴生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钒均达超大型规模;贵州省务正道铝土矿整装勘查取得新进展,东山、马鬃岭矿床均达大型规模,2013年度新增铝土矿矿石量1647万吨;新疆若羌县坡北镍矿项目经评审提交镍资源量138万吨以上,达到超大型规模;青海省格尔木夏日哈木铜镍矿估算332+333镍金属量110.43万吨,伴生铜21.38万吨;青海省多才玛多金属矿孔莫陇、茶曲怕、多才玛3个矿段估算333+334铅锌资源量506.89万吨;江西省浮梁县朱溪外围铜多金属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钻孔钨(铜)矿体视厚度达570余米,铜矿体累计视厚度43米;安徽省庐江县小包庄铁矿普查项目提交了一处隐伏的大型高硫含钒、磷磁铁矿矿床,查明333铁资源量3.2亿吨。全国地勘基金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地勘基金引导拉动社会资金方式多样化。程利伟介绍,全国地勘基金项目和资金继续不断投向高风险矿种前期勘查,充分发挥了降低勘查风险的作用。积极探索地勘基金投资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矿产勘查,合作投资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合作项目数量及资金占比不断提高。2013年,中央地勘基金新增合作项目数占全部新增项目数的30.43%,合作项目投资占当年新增全部投资的27.22%;省级地勘基金合作投资项目资金占当年新增资金比例与2012年的21.72%持平。甘肃省探索并推动省地勘基金、白银市政府、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甘肃省有色地质局四方合作投资勘查白银矿深部及外围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全国地勘基金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央地勘基金继续坚持“财政预算、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不断完善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项目论证、组织实施、质量监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省级地勘基金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地勘基金项目组织实施、资金运行、成果处置方面的制度办法,基金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协调联动机制运行平稳,作用有效发挥。2013年,中央地勘基金管理机构继续坚持与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省级地勘基金管理机构采取项目对接、召开联动工作会议、落实信息交流制度等措施,组织新开和续作项目论证183项;省级地勘基金之间信息交流与工作沟通趋于活跃。两级地勘基金的整体功能不断得到发挥,取得了明显实效。

  此外,从部分省区提供的材料来看,2014年省级地勘基金项目多以续作为主,尽管新开项目少于往年,基金投入水平也有明显下降,但省级地勘基金的找矿成果仍然可圈可点。新疆西昆仑火烧云一带铅锌矿勘查,青海夏日哈木铜镍矿、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及干热岩勘查,贵州织金-开阳磷矿、清镇-织金铝土矿以及凯里-都匀-普定铅锌矿勘查,四川攀西钒钛磁铁矿和甲基卡锂矿勘查,河南渑池“煤下铝”勘查,湖北大冶铜铁矿和宜昌磷矿勘查,湖南花垣县大脑坡铅锌矿普查,江西赣县-定南稀土矿和朱溪铜矿外围钨铜矿勘查,浙江庆元县荷地-岭头稀土矿普查等均取得重大找矿成果。

  “总体上,全国地勘基金在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引领作用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程利伟表示。

  

中央地勘基金强化项目管理

  2014年,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紧密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调整改进工作思路,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着力强化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深入推进职责任务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首先是基金项目实施取得一批重大成果。2014年,该中心全面加强项目实施过程、施工质量和找矿成果的监管与跟踪管理,对“煤铀兼探”、单矿种找矿试点、整装勘查区以及江西省铀铜钨矿重点突破区等项目加强组织协调,继续部署了“旁站式”监理和“产学研”综合研究课题,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赴野外现场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年内申报项目预算8.6亿元,共有94个在建项目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完成钻探工作量22.7万米,新发现大型矿产地4处、中型矿产地4处,取得了可喜的找矿成果。

  内蒙古大营西段铀矿普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续写了“大营辉煌”新的篇章。初步控制铀资源量达大型矿产地规模,圈定3处找矿靶区,使铀矿化带向西推进20千米,并发现新的铀矿化层位,极大地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的铀矿找矿空间。

  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国家规划区内11个煤炭预普查项目完成野外工作,获得333+334?资源量378亿吨,为超大型煤田。该项目还开展了高岭土、铝土矿及共伴生铝、锂等多矿种兼探和综合评价工作。

  江西省朱溪钨铜矿重点突破区找矿取得新进展。其中,浮梁县铜坞-乐平市柏树坞铜多金属矿项目,在省基金前期发现厚大铜钨矿体、初步控制矿床远景达超大型规模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埋藏相对较浅、品位高的富大矿体,提高了未来矿山开发的经济价值。乐平市月形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发现多层富铜矿体。该项目进一步拓展了新的找矿空间。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2个卤水钾盐普查项目取得较好找矿成果。初步估算可提交氯化钾资源量超过2亿吨,显示柴达木盆地深部找钾的巨大潜力。

  西藏3个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均取得较好找矿成果,提交的铅锌、银资源量均达中型矿产地规模。

  福建省武平县何屋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预计提交一中型矿产地,估算3341银资源量约860吨。

  此外,贵州务正道铝土矿整装勘查提前完成勘查工作任务,提交了3个大型和1个中型矿产地,333+334?铝土矿矿石量达1亿吨。四川攀枝花铁矿整装勘查区3个普查项目今年经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认定,新增333资源量铁矿石35亿吨、二氧化钛2.4亿吨、五氧化二钒667万吨,3个矿种均达超大型规模。

  “值得强调的是,四川攀西铁矿、贵州务正道铝土矿、青海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江西朱溪重点突破区的钨铜矿、内蒙古大营西段铀矿等重大成果的取得都是得益于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的上下联动形成的合力效应,它充分发挥了省级地勘基金在项目选区上的优势、实施上的主动性和中央地勘基金在资金投入、技术力量整合上的优势。”程利伟说,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年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5年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摸清底数加强管理,该中心还积极应对基金管理体制机制面临的新形势,安排了项目调研清理工作。调研工作从今年5月份启动,历时4个多月,由中心领导带队组成5个调研组,经过了室内梳理、函调核实情况、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等步骤,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项目在资金、矿权、成果、质量等方面的状况,也发现了不少多年沉积下来的问题,既有项目实施客观环境的问题,也有项目管理主观操作的不足和漏洞。

  “为全面系统地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于9月底又部署开展了项目清理工作。目前,清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比较好地解决了部分问题,二是对制度、管理环节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意见。”程利伟表示。

  此外,该中心在矿产地储备工作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年上半年,他们在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上报了《关于构建和完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的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理念和要求出发,提出了从构建储备管理体系入手,通过立法、规划、设立储备专项、开展储备勘查的路径来推进储备工作的设想;提出了矿产资源产品、产能、产地“三位一体”的战略储备体系架构及其功能定位,储备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当前的主要任务。下半年,积极参与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牵头承担了“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研究”的重点专题研究工作,组织有关单位编写了煤炭、稀土、钨、锑、铟和铁的储备规划研究报告。

  “下一步,中央地勘基金管理工作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根据两部的意见,按照积极稳妥、有利于机构和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基金作用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基金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工作,稳步推进相关工作;二是在今年项目调研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将所有问题彻底解决的原则,深入开展项目清理工作;三是抓好在建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续作项目的预算申报工作,强化实施过程监管和专家咨询服务,保障工作进度和质量,努力提高找矿成果;四是协调两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结合项目清理工作,加快推进项目成果处置工作;五是积极配合部相关司局,继续推进国外专项收尾工作和矿产地储备相关工作。”程利伟说。

  

以地勘基金改革发展促矿业改革发展

  众所周知,地勘基金依《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而设立,设立地勘基金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我国地勘市场不发育,特别是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缺失、矿产前期勘查投入不足、重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下降等问题,通过设立地勘基金,加大财政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前期勘查投入力度,引导和拉动社会资本投入矿产勘查,促进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但是,从这个目的看,设立地勘基金是基于我国地勘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的特定历史阶段进行的制度安排,是基于当时地勘领域基本国情的现实选择,因此,无论是在定位还是运行机制上都带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程利伟说,基金启动运行以来,按照“降低风险、政策调控”的定位要求,紧密结合我国地勘领域实际,探索积累出了一整套基本符合过渡时期特点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两级基金投入不断加大,有效化解了市场化过渡时期面临的风险勘查投入不足的难题,成为整个地质找矿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勘基金项目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找矿成果,在促进找矿突破和推动勘查领域市场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实现了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阶段性目标,完成了过渡阶段的历史使命。

  “然而,地勘基金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也必须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矿业领域改革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程利伟话锋一转,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最为深刻的主题。加快市场化进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施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我国矿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都对深化地勘基金管理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投资体制改革使我国矿业领域投融资和地勘基金运行管理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二是全球矿业深度调整对中国矿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三是我国矿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事实上,纵观我国矿业发展和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个是风险勘查资本动力不足,立足国内增强资源保障能力面临挑战。众所周知,不断实现找矿新发现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前提,也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向前推进的基础。当前风险勘查滞后仍是我国矿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的市场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市场环境还不够好,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缺失、市场要素不健全、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谁投资、谁收益”的市场规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首要的是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完善风险勘查市场,为社会资金提供进入通道,解决风险勘查资本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矿业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以及资本与技术结合不紧密、资本运作与实体化运作分离的现状,使得矿业相关领域融资难也成为中国矿业发展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矿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投入、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既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也需要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更需要资本和技术的紧密结合。因此,通过建立集资本、技术、知识和管理等各种力量于一身的专业化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促进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破解包括地勘业在内的矿业领域投融资不畅的问题,就成为推动矿业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

  其实,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为准确把握地勘基金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在今年下半年以来,就按照两部的要求,对基金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关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就深化基金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必须立足我国矿业发展基本国情和需要,着力解决整个矿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二是遵循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调整完善基金的管理运作模式,并据此研究设计基金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按照上述原则,未来的地勘基金总体上应当按照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模式运作。”程利伟表示,一是在目的与定位上,要适应矿业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长周期的产业发展特点,立足整个矿业,面向国内外,发挥矿业投融资平台作用,关注矿业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投资需求,重在解决风险勘查投入不足和矿业重点领域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基金投资运作,促进资本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找矿新发现,培育大企业,不断提高我国矿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上,适应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来实行的财政专项预算管理模式,采取财政出资作为引导资金,通过财政资金让利,吸引社会资金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投资运作。三是在投资方向上,面向矿业全领域,突出国内外重要矿产高风险勘查,着力解决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兼顾重点勘探开发企业和境外资源勘探开发及并购项目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在投资方式上,改变单一的勘查项目直投的做法,资本运作与实体项目投资并重,采取直投与参股相结合的办法,除直接投资外,还可以通过跟进投资、出资设立子基金、参股企业和其他矿业类基金等方式,发挥杠杆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当然,作为矿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矿业市场化进程和矿政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完善;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必然要求同步推进矿政管理配套改革,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开放矿业权市场、完善市场规则、强化诚信体系建设,为矿业健康发展和基金的顺利运作匹配良好的政策环境。毫无疑问,这既是顺利开展地勘基金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推进地勘基金体制机制改革的终极目标。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新的基金面对的领域会更宽,运作方式会更活,在促进矿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会更大。同时,中央和省两级地勘基金有着共同的基因和共同的目标,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又形成了相同的前途和命运,改革路上的两级地勘基金,协调联动将会进一步凸显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合作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前景也会更加美好。”程利伟最后表示。(王琼杰)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4-12-2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进入国家最高战略层面。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是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首要任务。

  国土资源系统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总体要求?在近日召开的“资源·环境·经济”栾川论坛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接受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时,结合国土资源部承担的地质环境保护职能,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地质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联系?

  关凤峻:地质环境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工作。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情况,反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同时,全面推进地质环境保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关凤峻: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和日益增多的人为扰动,使我国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次作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11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等四大体系,着眼于全面提高我国地灾防治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印发的《贯彻落实<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

  2012年初,国务院同意印发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以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治体系为目标,提出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是我国首次发布实施的地面沉降防治专项规划,着力于建立完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防控体系,部署了调查、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这两部规划的颁布实施,明确了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布局,是实施具体工程和推进具体项目的重要依据。

  记者:地方党委、政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在推动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关凤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努力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发布实施后,各地积极研究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消除隐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组织领导上,中组部已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省级领导绩效考核,另有253个市、1573个县(市)也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地逐级成立政府领导组成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机构建设上,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157个市、1010个县(市)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5个省(区、市)、170个市、403个县(市)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机构,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地灾防治机构建设。在经费投入上,已有23个省(区、市)、176个市、932个县(市)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近一年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130亿元用于开展重大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工作。在措施落实上,累计开展了2032个相关规划、73755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9213处重大隐患点的勘查工作,4958处重大隐患的过程治理,1万多处隐患点周边45万名群众的搬迁避让。

  记者:近几年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关凤峻:近年来,全国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谋划,精心指导,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2003年至2012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348起,避免37.1万人死亡。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657起,死亡失踪人员386人,不到往年的一半;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408起,避免人员伤亡33561人。二是法规规章体系基本建立,组织领导得到加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预案和防治规划体系,各地共发布实施41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章、103项标准规范。三是加强了防治管理工作,形成了年初趋势研判、汛前动员部署、汛期预警预报、重点时段监督指导、经常性演练培训、及时应急处置等一套成熟有效的年度工作程序。四是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山地丘陵区202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规划工作,每年度开展巡查、排查、复查工作;实施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初步掌握了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五是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全国共有35万多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在基层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六是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五条线”(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人员)建设,有效提升了市、县、村组的防御能力。目前已建设“十有县”1765个。七是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向基层推进工作,30个省(区、市)、215个市、1037个县逐步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平台,31个省(区、市)、303个市、1578个县(市)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八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持续加强,二期、三期防治工作完成了崩塌滑坡工程治理430处,库岸防护172.7千米,崩塌滑坡库岸搬迁避让480处,涉及4.59万人,建立了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重点库岸段的专业监测网,完成了28个区县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区县、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对3049处崩塌滑坡的群测群防监测,启动了三峡后续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此外,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还积极有效地应对了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全力参与了汶川、玉树和彝良抗震救灾,重庆武隆崩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有效避免和减少了人员伤亡。

  记者:在地质环境保护方面,近几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关凤峻: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为基础的地质环境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中央重视、社会需要、群众关注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系统中处于起支撑作用的基础地位,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取得巨大成效。自2001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历史遗留和责任人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从第一批全国10个试点项目、总资金1350万元起步,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安排项目近2000个,总资金200多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超过400亿元,基本形成了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金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新机制。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都建立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二是抗旱找水打井令群众满意。近年来,持续推进西南岩溶区、西北干旱区、南方红层区和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调查,不断加强严重缺水地区和地方病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分别组织实施了滇黔桂西南三省(区)、冀鲁豫晋北方四省和黑龙江完达山地区等抗旱找水应急行动。

  三是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成为靓丽名片。2000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目前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总数为185家,世界地质公园总数为31家,国家矿山公园总数为72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就业、提升景区品位和基础设施改造、加强国际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凸显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以地质公园建设、古生物化石保护为依托,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卓越成果。2003年,中央财政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地质遗迹保护,10年间共投入资金24.95亿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4.7亿元,促进了我国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系统出镜率最高的靓丽名片。

  四是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助推节能减排。全国地热水开采量每年约3.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地热开发年创造经济效益显著,减排二氧化碳效果明显。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加强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作,31个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已分三批圆满完成。据估算,2012年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和制冷的建筑面积达2.8亿平方米,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400多万吨。

  五是城市地质工作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中焕发新的活力。自2004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9个县级城市的摸底调查,基本查明了我国主要城市地质环境背景、各类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及形成原因,评估了其危害和损失。同时,摸清了地下水资源、地热与矿泉水、地质景观等地质资源状况,提出了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如何把握十八大对地质环境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关凤峻: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十八大报告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科学发展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生态功能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还应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大规模工业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纳入防灾减灾体系,要注重落实山区城镇规划过程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注重平原城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防治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地质安全评估、监测预警等工作。

  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推进立法,在现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监测报告制度、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与恢复制度,促进矿山企业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主动改进生产方式,对环境问题主动采取治理恢复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限制在最低程度。同时,继续加大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尽快提高恢复治理率。

  在地下水调查评价和监测监督方面,加大地下水基础调查评价力度,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预警,尽快实施《全国地下水监测工程》,以此带动各地重视并加大投入,迅速彻底扭转赋存状况不清、变化情况不明的被动局面,强力支撑国土资源部履行地下水监测监督和保护的职能。

  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方面,将在完成全国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实施天津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全国底数,扩大重点地区的试点范围,并解决规模化开发利用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密切配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制定和细化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形成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产业。

  在地质文化、公园建设方面,要在进一步丰富公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好总体数量,提高建设水平,推出精品,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王琼杰)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2014矿业投资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4-12-23

  “2014矿业投资经验交流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海外矿业投资经验及策略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来自国内外矿业政府部门、国际机构、行业组织、矿业企业、咨询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的专家、代表等共200余人参会。

  中国地调局科外部国际项目处处长刘大文在发言中分析了境外矿产勘查面临的新形势。他提到,中国企业对于海外矿业投资持越来越谨慎的态度,海外矿产勘查开发的积极性也因种种原因直线下降。此外,他提出,海外矿业投资需要因地制宜,详细掌握当地的投资环境。他还以加拿大为例讲解了海外矿产勘查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特别强调了前期阶段中矿产资源评估的重要性。

  会上,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葛振华研究员主要就国际大宗矿产品的价格波动和影响因素作了研究分享。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需求对世界矿产品价格的提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教授陈衍景提到,目前,80%的中国矿企“走出去”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控股权,并且对海外投资环境不熟悉。另外,他认为,虽然目前矿产品市场处于较萎靡状态,但从长远来看,因资源储量有限,矿产品形势一定会有所好转,并向好的方向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会议由北京阳光创译语言翻译有限公司主办。会议通过展位展示、新媒体平台的实时互动等活动,为参会企业传达全球最新矿业政策与矿业资讯、打造交流与合作的沟通平台。(薛松)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煤层气产业化尚需国家全方位支持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4-12-18

  “随着我国煤炭结构调整、关闭整合以及煤炭瓦斯攻坚战的推进,有一定数量的煤矿陆续退出市场。这些废弃关闭的煤矿富含大量的瓦斯资源。本届研讨会增加废弃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专题,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开展,避免废弃关闭的煤矿成为新的灾害资源。”在近日举行的2014第十四届国际煤层气暨页岩气研讨会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杨富表示。

  据杨富介绍,近年来,通过进一步深化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不断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严格监管监察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瓦斯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全国累计抽采瓦斯125.7亿立方米,利用42.5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3.5%。2014年,截至11月底,全国发生瓦斯事故45起,死亡252人,同比减少14起、下降23.7%,减少87人、下降25.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持严格准入条件,强化过程控制,加快出台完善瓦斯防治和煤层气产业财税支持政策,坚决淘汰不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煤矿,特别是9万吨产能及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的煤矿。坚决贯彻落实先抽后采、抽采达标的规定,逐步在有条件的区域推广先抽后建的理念,协调好煤层气抽采与煤矿建设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夯实瓦斯防治基础,建立长效的瓦斯防治工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瓦斯防治和保障的能力。”杨富最后表示。

  会上,中联煤层气公司总经理助理叶建平谈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机遇和挑战。他表示,经过20多年的勘探开发,我国煤层气产业初步形成,具备了支撑产业发展的条件。今年我国煤层气产量预计达到152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10%。其中,地面煤层气产量有望达到36亿立方米,井下抽采煤层气有望达到116亿立方米。煤层气初步实现工业化生产,成为常规天然气的有效补充。同时,他表示,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也获得较快发展。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煤矿安全形势的好转。近年来,我国煤炭年产量稳定在36亿吨左右,瓦斯事故逐步降低。

  不过,叶建平也表达了对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担忧:一是地质研究不能满足勘探开发要求;二是适宜不同地质储层条件的开发技术没有形成;三是沁水盆地深部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不成熟;四是煤层气排采生产缺乏理论支持。为此,他建议国家继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煤层气产业。(吴启华)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2015PDAC将颁发六个矿业奖项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4-12-16

 

  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PDAC)日前宣布,将在多伦多召开的2015加拿大勘探开发者协会年会上颁发6个年度矿业奖项。

  据了解,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年度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找矿发现、矿产开发、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突出的国内外公司、个人以及矿产勘查和矿业部门或团体。

  2015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年会期间,定于2015年3月2日晚在费尔蒙特皇家约克酒店(Fairmont Royal York Hotel)举办一场颁奖晚会来庆祝本年度获奖者。

  据悉,该奖项的评选是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董事会在该协会颁奖委员会的推荐基础上展开的。

  比尔·丹尼斯加拿大矿产发现或勘探成就奖(The Bill Dennis Award)将授予Probe Mines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大卫·帕尔默(David Palmer)。

  帕尔默因波登金矿项目(Borden gold project)而获奖,这个项目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沙普洛附近( Chapleau, Ontario)。本项目实现了一个令人兴奋并且十分重要的探矿成果,且随着勘探的推进,金矿储量还在持续增加。波登项目的开发区域位于安大略省,这一发现可能会成就一块新的加拿大重要黄金成矿区。Probe Mines公司今年6月的技术报告估算出,这是一个黄金富矿,开采潜力预计为160万盎司。

  维奥拉·R·麦克米伦公司或矿区发展奖(The Viola R MacMillan Award)将授予斯托诺韦钻石公司(Stornoway Diamond Corporation)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特·曼森(Matt Manson)。他获得该奖项主要是因为其带领斯托诺韦团队将该公司位于加拿大魁北克詹姆士湾地区的德雷纳德项目(Renard project)持续发展起来。这个团队在今年7月已经完成了94600 万美元的一揽子项目融资,这是项目启动13年来最多的一次。据悉,该项目现正在建设中,计划于2016年下半年投产。

  泰勒·凌士礼国际矿产资源发现奖(The Thayer Lindsley Award)将颁给加拿大艾芬豪矿业 (Ivanhoe Mines)的Kamoa找矿团队,该团队发现了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Kamoa铜矿。该矿床位于中非铜矿带的加丹加省(Katanga)盆地西部边缘、科卢韦齐(Kolwezi)往西大约25千米处。这是一个令人惊奇发现。这块区域曾经被其他勘探者所抛弃,因为这里没有发现矿石,也没有发现表层矿化现象。

  2013年独立机构的矿产资源评估将Kamoa铜矿列为非洲最大的富铜矿,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未被开发的富铜矿。

  PDAC的杰出服务奖(The PDAC’s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将颁给比尔·皮尔逊(Bill Pearson),他在加拿大的矿产勘探行业工作了40多年,并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牺牲。

  他于1989年3月组织召开了安大略地学家专业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Professional Registration of Geoscientists of Ontario)的第一次会议,并且担任该会议主持者7年之久。他于1996年到2000年期间担任安大略地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of Ontario)主席,并于2000年至2003年间任安大略专业地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Geoscientists of Ontario)的创始领导人。除了在安大略省地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外,皮尔逊还对加拿大专业地学家委员会(CCPG,现在称“加拿大地学家(Geoscientists Canada)”)的成立做出了贡献,他是该委员会的创始董事之一。

  环境和社会责任奖(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d)将颁发给Noront资源公司,因为其为安大略北部地区的社会倡议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及成就。在过去几年里,Noront资源公司已将其社区参与计划扩展到了包括该地区教育、技术培训、青少年规划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在内的多个方面。该公司已经与桑德贝(Thunder Bay)的马塔瓦K&K就业和培训服务联邦学院(Matawa`s Kiikenomaga Kikenjigewen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Services and Confederation College)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来创建火环土著培训联盟(Ring of Fire Aboriginal Training Alliance)。同时,Noront也支持那些旨在克服土著社区接受高等教育障碍的项目,其中包括一个矿业事务项目(Mining Matters),这是一个教育学生认识加拿大的地质和矿产资源、DARE艺术,以及通过电影制作青年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采矿业的项目。

  斯固康姆·吉姆土著矿产成就奖(The Skookum Jim Award)将颁给山姆·博斯曼(Sam Bosum),因为他为库卢布古克里族国家(Oujé-Bougoumou Cree Nation)和矿产行业之间搭建了桥梁,同时他还一直努力地指导克里族青年为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而追求不懈,比如努力去做一名地质学家。

  山姆·博斯曼(Sam Bosum)已经在魁北克的希不加莫地区(Chibougamau region of Quebec)与采矿和勘探公司合作了近50年。目前,他是希不加莫国家勘探服务公司(Native Exploration Services)的董事长。这是一家由当地人控股的公司,为该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就业和商业机会,被认为是库卢布古克里族地区的一个主要的雇主。在过去38年间,博斯曼一直是库卢布古克里族国家社议会成员之一,他曾担任副主席一职,并于2001年被推选为主席,且一做就是8年。(武海炜)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我国地质环境监测迎来发展新机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4-12-16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发布施行、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付诸实施、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12月1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座谈会上,这些为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提供支撑和保障的一项项“国家行动”,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与会专家和代表表示,目前,我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如何规划和实施新时期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一是要让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宣传和落实《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二是在国家层面设计“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一张网”,整体部署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三是在省级层面,把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国土资源责任目标体系,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的落实。四是大力推进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编制、贯彻落实和资金保障,并且抓紧编制实施细则和标准规范。五是要重视地质环境监测成果转化,加强综合研究,提高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的服务能力。

  据悉,今年7月1日发布施行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部门行政规章,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及成果支撑区域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行动方案。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旨在构建支撑地灾预警和应急指挥的技术支撑平台,整体提升地质环境信息的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而由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历经10年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评估、两部联合审查、前置条件审批、投资20多亿元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对全国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控,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地下水动态信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环境保护、地面沉降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范宏喜)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原油期货交易

原油期货上市进入倒计时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4-12-16

  中国证监会日前证实,已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下属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这就意味着筹备了近4年的原油期货正式进入上市前的倒计时。

  根据我国期货新品种上市的相关程序,该交易所还将公布相关合约及规则征求意见稿,整理上报证监会获批准之后,再对外公布相关合约及规则,并最终确定上市时间。

  原油期货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原因是该品种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允许国际投资参与的期货品种。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上市原油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尝试。原油期货作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化的期货品种,将建设国际化交易结算平台,全面引入境内外交易者和经纪机构,提升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事实上,原油期货是全球最大宗的商品期货品种。每次国际油价的大涨大跌都会直接影响全球经济走势。近年来,亚洲地区很多国家先后上市与原油相关的产品,几乎都没有成功。亚太市场在原油贸易本身有很大作用,需要原油期货。但是亚洲地区至今仍未找到一个能够与WTI、布伦特共同决定原油市场价格的基准价。

  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但是“中国对油价的影响反而缺少一个合理的渠道反映在全球原油供应链中,所以对中国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上海期货交易所高级总监陆丰表示,希望上期所的原油期货成为亚太地区原油基准价市场。

  据陆丰介绍,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利用期货市场实现能源定价、石油定价市场化改革。此外,10月底颁布《期货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为原油期货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足够大的政策空间。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国际油价大幅下滑,价格波动很大,因此涉油企业等都希望能够有工具帮助套保及风险管理,当前是上市原油期货的有利窗口期,要大力发展原油期货市场,这样才能有利于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形成市场化的原油价格机制,有利于稳定石油行业生产经营,助推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刘开雄 赵晓辉)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招商推介团组赴

2014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推介

来源:矿会办     出处:矿会办     时间:2014年12月10日

  2014年11月23-25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招商推介小组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bauma China2014),参观展览并进行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宣传推介。推介人员拜访了壳牌、小松、斗山、卡特彼勒、上海世邦、上海山美、成都大宏立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黎明重工、江苏鹏胜重工、江苏山宝、南方路机等展商,与相关负责人进行良好交流。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将同时举办第十届中国国际矿山设备展,为业内提供最权威、最先进的矿山技术及装备展位平台。(招商部)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